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更好推动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让城市更好地托举人民幸福?记者正常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要将人民群众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热切期待与城市的功能、韧性、品质、智慧的全面升级深层次地融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形成“精准问需—有效落地—监督验证”的闭环机制。
问需于民更精准。搭建完善城市更新公示平台、公众咨询委员会等意见收集通道,将群众具体的需求集成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条目,把握好老旧小区、历史街区、口袋公园等不一样、尺度的城市更新设计管理要求,对应推出各细分类型的“民意清单”。
统筹落地更有效。根据“民意清单”强化高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围绕“集成、标准、建造、设计、材料、运维”,从理论支撑、标准制定、营造体系等方面做到同题共答。
验证监督更完善。通过有关部门督导和群众监督反馈,确保相关举措在各环节都能认真落实,措施的有效性能及时验证,让察觉缺陷、处理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更加畅通。
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需要积极地推进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提升社区老年人和儿童生活品质,建设安全、健康、文明的全龄友好城市。
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要保证“简捷”。依据“一老一小”的认知特征,在各类场所中的标识、指示、指令等要齐全易感,即做到图像化、色彩鲜明、清晰易懂,避免奇怪的符号;要依据“一老一小”的操作能力和行动特征,做到设备设施操作方式简单、操作指令简单清晰、不同操作色彩标识对比度大,最大限度实现自主操作。
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要保证“快捷”。要依据“一老一小”的健康和安全需求,布局更加密集的求助呼叫系统和固定、移动求助设备,并提高个体求助移动电子设备的配备率,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求助;要在街区、社区、活动场所等广泛布局医疗卫生箱包,适度布局心脏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急救能力,确保“一老一小”在需要时得到快捷救助。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优化,更是社会关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塑升级。应以法治兜底公平、以共治凝聚合力、以文化增强认同,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社会焕新”的质变。
以法治化思维构建权责体系,筑牢公平底线。城市更新涉及多方利益,需通过法治框架平衡效率与公平。可以建立争议协商前置制度,项目立项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提供兜底保障。
通过构建共治模式,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比如可建立三圈层协同机制:内圈以居民自治为核心,通过议事会、听证会等直接参与规划设计;中圈引入规划师、律师、基层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与矛盾调解;外圈联动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政策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加强文化赋能,避免“千城一面”困境。可建立文化影响评估制度,对更新项目进行文化价值审查。推动社区记忆工程,通过口述史记录、公共艺术嵌入等方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居民情感纽带,增强城市更新认同感。
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应进一步做好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系统规划、创新活化、多元共治和政策保障,实现“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构建系统性保护框架,强化法治与规划引领。充分依托各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划分保护等级,明确禁止性活动清单,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差异化更新策略,动态跟进实施。
创新活化利用模式,实现文化价值再生。加大数字化保护与技术赋能力度,运用三维扫描、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结合非遗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重构“居住+商业+文化”复合功能,坚持以用促保,全方面提升文化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多元参与机制,破解资金与治理难题。探索社会资本引入与收益共享,包括设立保护专项基金,将历史建筑出租收益定向用于修缮维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政府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