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科技与金融杂志|作者:朱若蕾|采编:李佳琪|校对:吴政希|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科技与金融》邀请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若蕾深入解读金融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支持,探讨绿色金融政策的亮点,以期为公司可以提供一个绿色金融规划“路径图”,为企业制定长远的绿色发展的策略、把握市场机遇、应对环境风险提供参考建议。
A:在财政支持方面,我国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内投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渠道,集中力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2024年,《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24〕26号)指出,通过现有财政资金渠道,重点支持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和领域。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积极争取协调地方配套资金,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列入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重点,除了持续不断的增加科学技术、环保等支出投入,还加大了对合乎条件的绿色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一些地区还设立了绿色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公司进行绿色研发技术和创新。
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实 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通过流转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和资源税、环保税等地方中小税种,鼓励制造业绿色转型。 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加大了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也给予从事环保、节能减排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 例如,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抑制企业过度污染,通过资源税鼓励企业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对从事节能节水、使用绿色生产设备的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免,对利用废弃及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实施税率优惠; 采取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及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 免征消费税鼓励绿色生产,免征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价格政策方面,政府逐渐完备绿色转型价 格政策体系,通过完善阶梯电价制度、水价政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考虑能耗和环保绩效水平,以促进企业合理用能。 《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指出,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价格机制聚焦在几个重点方向,包括完善污水净化处理收费政策、健全固态废料处理收费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健全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
绿色金融方面,我国已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层次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和市场体系。 2024年一季度 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 政府采购政策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 例如,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以此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推动绿色建材应用。
Q:当前,我国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和市场体系是如何鼓励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
A:我国通过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为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为制造产业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我国目前的可持续金融业务以绿色信贷为主,即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向绿色项目提供融资。绿色信贷是我国可持续金融市场规模占比最高的金融理财产品,也是最主要的间接融资产品。《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对《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进行了扩容更新,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支持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在创新推出绿色信贷相关的标准和支持性文件。
绿色债券在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占比也相比来说较高,相关配套政策与标准体系也较完善。这些绿色债券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包括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在披露募集资金用途的普通绿色债券中,重点投向领域为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绿色供应链金融也是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工具。这一融资类型有助于供应商获得短期信贷并优化运用资金。绿色供应链金融通过供应链的业务重组功能,能提高资金向绿色环保领域流动的效率,优化金融资源在绿色生产中的分配结构,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绿色环保领域投融资方面的协同合作。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于其关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诉求,能够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可持续业务的稳定性不足和财务信息不规范等问题。
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也在探索不同的金融理财产品创新,加强对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鼓励和支持。这包括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混合融资工具等。此外,各级各地政府还探索建立跨省域、跨流域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并完善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建设管理。
A: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是当前较为成熟的、取得一定推动效果的金融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民币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中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3.6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中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这些成熟的绿色金融工具为推动制造业整体的绿色发展与转型提供了主要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存在若干待改进之处,如对中小企业等普惠群体的包容性与覆盖面有限,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的数据、信息获取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A:企业实施绿衢州的工业转型及碳账户是一个可参考推广的创新实践案例。衢州90%以上的碳排放量来自工业,工业的转型压力显著。为此,自2018年起,衢州创新碳账户工具,探索建设“碳账户”平台,寻求工业的绿色转型。衢州工业碳账户建设聚焦化工、造纸、有色、水泥、机械等高能耗传统行业。截至2024年9月末,衢州市工业领域碳账户覆盖2649家中小企业,市碳账户贷款余额917.69亿元,其中企业碳账户贷款余额772.82亿元。
基于工业领域企业碳账户体系,农业银行衢州市分行创设“绿色减碳贷”专项产品,对碳账户“黄色”及以上等级贴标工业公司给予差异化信贷支持。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通过办理“绿色减碳贷”优化二氧化碳转化设备,碳减排量大幅度减少。作为当地传统化工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代表,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工业原料双氧水,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煤制氢、煤制CO等挥发气体直接排入空气将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企业需通过引入转化设备,将原有气体生产成液体二氧化碳再利用,才能避免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但由于运营,原有转化设备一直闲置且容量小。
为帮助该企业改造原有闲置设备、提高二氧化碳收储转化能力,农业银行衢州市分行依托“碳账户金融体系”,通过碳征信e报告确认该公司碳账户的贴标结果为“深绿”,引导其从“衢融通”金融超市发起线上申请。通过线上对接、线下审贷,放贷流程八小时内快速完成。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最终获得“绿色减碳贷”500万元,利率4.3%,较原有执行贷款利率低30个BP,直接降低融资成本4万余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万吨/年,并创造约4000余万元的新增经济价值。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一方面企业首先应全面梳理自身的碳排放数据与节能减排举措,确保数据精准且可追溯,为碳账户的准确评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为建立工业领域企业碳账户体系提供有利条件,让更多制造业公司能够获得绿色金融服务。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出招,反制!#中国对美部分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我国自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包括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牛肉等
马斯克:美国社保是史上最大庞氏骗局!养老金不再安全,慢慢的变少工作年龄美国人为寿命更加长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建议设立十万亿股市平准基金和十万亿楼市稳定基金!10年时间带动A股上涨至不低于5000点
机械师预热 2025 款曙光 16 Pro 笔记本:R9 7945HX + RTX5080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